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我国禽蛋业飞速发展。自 1985 年起我国禽蛋产量已连续 32 年位居世界第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7年 1 月公布数据,2016 年我国禽蛋产量达到 3095 万吨, 同比增长 3.2%,占世界禽蛋总量的 40%左右,人均占有量超过 23 千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蛋鸡产业转型升级将逐步深入。 本文在分析我国蛋鸡产业新业态和新常态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助力蛋鸡人实现产业发展新梦想。
1 蛋鸡业的新业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提出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稳定生猪、肉禽和蛋禽生产规模,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循环利用水平。 以此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蛋鸡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升级上档。 畜牧业、蛋鸡业的新业态轮廓勾勒完成。
1.1 区域布局由自由分散向调整优化转移
区域布局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区域布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优化利用和粪污废料的集中处理、 可再生处理。 这些政策和规划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连片治理;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和吸引产业人才,实现区域性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塑造优势产业和地方名片。 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在“规划”中列为“优化发展区”,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四省鸡蛋产量占到全国 50%左右。 十二五以来,蛋鸡产业在巩固黄淮海、东北等主产区生产的基础上,成功推进蛋鸡养殖区域南移。 江苏、湖北、安徽、广东省的蛋鸡存栏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蛋鸡养殖实现了两个明显的区域优化,一是成功推进蛋鸡养殖区域南移,二是黄淮海、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的蛋鸡养殖进一步巩固。
1.2 养殖规模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转移
《中国畜牧业统计摘要》数据显示,我国蛋鸡养殖主体仍以万只以下的中小规模养殖为主, 约占全国蛋鸡总存栏量和全国鸡蛋总产量的 63%。 “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特征仍然比较突出。 传统零散粗放的发展形式已经难以为继,为适应市场需求和面对供给侧改革,势必要向规模集约化发展。 各畜牧业龙头也在不断发展百万规模级蛋鸡场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多元主体,企业主导”的现代产业形态正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正不断被吸引进入畜牧产业。
1.3 生产能力由专业户向大集团转移
美国蛋鸡近 10 年的平均存栏约 3 亿只, 养殖企业仅不到200 家;而我国蛋鸡的年平均存栏约是美国的 5 倍,但养殖企业数量却是美国的千倍之多;与其相比,我国禽蛋产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的地位显得异常尴尬。 只有不断深入我国蛋鸡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的实践, 才有望改变蛋鸡行业在世界市场的尴尬地位,真正迎来蛋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
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对更高质量的畜禽产品需求旺盛,饮食观念从单纯的靠“量”吃饱升级为靠“质”吃好,更要吃出健康。 消费者要求市场提供品牌可靠、质量稳定、口味多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因此,畜牧业的供给侧改革实质就是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倒逼产业升级,要求从业者提升品质 、提高效率 、优化结构、降低成本。 蛋鸡生产则必须从向养殖量要效益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向性能品质要效率的质量型增长。
1.5 销售方式由地缘销售向多元分销转移
鸡蛋销售是养殖企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甚至在某些阶段该环节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蛋鸡养殖业从最初“兼业养殖”发展到“专业养殖”再到今天的“规模养殖”,其蛋鸡生产水平提升很多。 与之适应的鸡蛋销售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自产自销、零售商承货等地缘性销售模式已不能满足蛋鸡业发展需求;“倒蛋部队”顺势而生,开创远程运销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鸡蛋销售问题。 网络经济的发展为蛋鸡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拓宽了鸡蛋销售途径和区域,例如德青源的“触电 ”使鸡蛋销售量连年上升;圣迪乐村登录京东生鲜平台;“鸡蛋哥”微商销售年赚百万;成都润成食品“鸡蛋干”销路随网购飞翔等等。
2 蛋鸡业的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超越历史,经常性、现实性让很多人不适应、不舒服的状态。 面对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必须改革、转型和升级。 改革就会有代价,转型就会有阵痛,升级才会有机遇。
2.1 需求稳定饱和,利润降低成新常态
计划生育政策延续 30 余年后, 我国人口出生率从 1990 年的 2.0 左右直线下降,2010 年仅为 1.19;2016 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也仅有 1.3。 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意味着劳动力升值,而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能过剩,市场整体供大于求。 近 20 年中饲料价格上涨 8 倍,工人工资上涨 15 倍,鸡蛋价格仅上涨 2~4 倍,生产投入与利润回报不成正比。 膨胀式发展的红利时代已经终结,现已全面转向微利时代。 受 2013 年 H7N9 流感事件影响,2014年蛋鸡存栏和鸡蛋产量减少 8%,迎来效益高峰。 而随着 2015 年产量回升鸡蛋价格随之下降, 即便在饲料成本持续下降的利好下,养殖效益仍不理想。 因此在新时期,供需关系成为影响鸡蛋价格和养殖收益最大的决定因素。
2.2 疫病多发频发,难防难控成新常态
根据《中国动物疫病志》汇总:上世纪 80 年代,蛋鸡主要疫病为禽霍乱、新城疫、鸡白痢等;90 年代,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减蛋综合征危害加大;2000 年后,禽流感发病急传染快损失大成为禽蛋业最大对手,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客观上,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频发引起鸡群普遍生长受限,抵抗力弱,蛋鸡减产;主观上,受限于成本因素,在鸡舍建设、营养卫生上投入不足。 而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下,会加剧疫病复杂化, 低致病性疫病经过几代循环感染会演变为高致病性疫病,高密度养殖则会加速变异(禽流感 H5 型),更加难防难控。这就要求养殖企业在适度扩张和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做好配套管理,建立健全养殖场疫病防控生物安全体系。
2.3 污染不容回避,环保监管成新常态
蛋鸡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废气(如细菌、寄生虫、抗生素、氨气、硫化物)等不经正规处理就肆意排放,必然给当地大气、水域和土壤造成污染,危害周边居民身心健康。 区域分布、选址布局、设施配套不科学, 加之规模化扩张超出周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极限等因素,使得污染处理难度加大,危害加剧。
污染现状严重,监管形势严峻。 2014 年 1 月 1 日起国务院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 从畜牧业发展规划、 污染防治规划、 建设环评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规定了畜禽养殖污染的预防措施。 同时明确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机制。 2014年新版《环境保护法 》、2015 年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6 年《环境保护税法》陆续出台,对污染源和污染企业的治理和惩治力度加强。 一方面是国家对养殖污染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对养殖企业和监管部门提出新的课题。
2.4 人民健康为重,食安监管成新常态
2016 年国家卫计委、农业部等 14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行动计划 22 次提到“兽”,25 次提到“人”,规划纲要要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兽药残留治理,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称追溯机制,加强检验检疫能力强化日常监督检查。
2.5 投入产出低,土地资金人力紧缺成新常态
畜禽养殖业经历过高增长期后,投入产出比低,风险高,从业人员生活工作环境不理想等因素,成为政府、投资和优秀人才的选择“盲区”。 土地政策收紧,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了优势地块,而在“粮食安全”和“封山育林”的背景下,新建场舍选址空间捉襟见肘。 养殖业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因素多等特性也难以得到实力资本的关注。 传统场舍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参与,不得不提高人员工资,致使人工成本大幅上升。
3 蛋鸡业的新思维
蛋鸡养殖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 亟需新的应对思路和改革方向。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成为进化之门,标准化、机械化成为升级之路,绿色化、无害化成为升档之策,蛋鸡业发展的新思维逐渐清晰。
3.1 走标准化适度规模之路
蛋鸡规模化养殖是指在规划许可范围内,综合生态承载、成本收益、疫病防控多因素,规划适合的单体和整体养殖规模。 “适度规模”,即要从地方生态、经济效益和人本理念出发,实现人力成本和管理强度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不可盲目追求政绩性、攀比性的规模化发展。 规模养殖要求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硬件水平,要求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3.2 走区域化联合发展之路
在行业区域性转移背景下, 养殖场和企业应积极参与或组建区域内的行业协会、产业同盟等集体组织,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利用,组建产销联合体,突破市场供需和销售渠道的瓶颈,掌握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促进区域内全行业的共同发展,形成稳定的经济链条和利益共同体。建议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系,敢于尝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助于寻求政策资金扶持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形象和业内地位。
3.3 走生态化节能环保之路
“脏乱差”一直是畜禽养殖环境的固有印象,转型升级后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突出减能增效节能环保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蛋鸡养殖和管理上体现在:首先,栋舍建设选用保温性能好、化学性质稳定的建材,设施设备与饲养规模相匹配;其次,选择节粮型蛋鸡品种或使用新型配方(剂型)生产的饲料;再次,坚持防大于治的原则,合理规范用药,拒购来源不明药品,杜绝抗生素滥用,对病死鸡只和残留药品实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对粪便进行发酵堆肥处理实现粪肥还田达到循环利用,避免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4 走特色化多种经营之路
市场需求总量趋于饱和,养殖企业应丰富经营思路,把握细分市场和新消费观念,优化产品品种和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鲜蛋分级销售,开发高锌蛋、绿壳蛋、有机蛋等;开发鸡蛋深加工产品如卤蛋、蛋白粉、蛋壳溶菌酶等,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开扩新的饲养模式,如葫芦峪核桃林下散养、金凯山庄“别墅鸡”、德青源“云养殖”等。
3.5 走科学化立体防控之路
蛋鸡养殖密度高,一旦发生疫病往往是传染快,暴发急,死淘率高。面对高发常发的疫病形势,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建立防大于治的观念。
4 蛋鸡业的新梦想
“互联网+农业”为蛋鸡业在养殖管理环节实现精细化、智能化,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借助电商平台,养殖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除了满足日常大众市场,可深挖多个高利润的细分市场(无公害有机蛋)、定制市场(五彩蛋)和衍生品(蛋糕甜品)市场。 回顾牛奶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蛋鸡业也有着广阔的前景:产品源从小区合作转向自营养殖场;产品投放从单一原品丰富到深加工制品;营销网络从区域化扩展至全国化甚至全球化。 现已有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创了“云养殖”概念,向有条件的养殖场派出技术管理人员,输出其成熟的养殖技术和产品标准,将合作场纳入全国物流和营销系统。 此举不仅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和话语权,更是将地方政府和资本力量结合形成联合体,开拓新的发展道路。